第30屆臺灣教育社會學論壇暨2024年國際社會學會期中研討會


最新公告


2024第30屆臺灣教育社會學論壇暨2024年國際社會學會期中研討會 議程公告(請點擊)


2024第30屆臺灣教育社會學論壇 報名表單 (請點擊)及QR CODE


2024第30屆臺灣教育社會學論壇 論文摘要審查結果公告 連結(請點擊)

研討會資訊

壹、會議名稱

第30屆臺灣教育社會學論壇暨2024年國際社會學會期中研討會:

風險社會與教育治理:實現永續和韌性的教育目標

貳、指導單位

 國科會

 教育部

參、主辦單位

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院院學士班

肆、合辦單位(暫定)

國家教育研究院

新北市政府

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

中國文化大學教育學院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

台灣知識庫

※ 此外,本研討會獲得「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UNESCO)」所轄「國際社會學會」(International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ISA)的授權,採認為ISA之國際社會學會期中研討會,茲附上佐證如下:


論壇緣起


       自二十世紀之末以來,由於資訊科技、交通往來、社群媒體、人我關係等變遷下,個體的生活境遇獲得嶄新的發展契機。全球化的現實下,也面對著對於民粹主義的擁護、自然環境的破壞、科技倫理的反思、學習社會的打造和公共責任的困境等,衍生了衝突、能源、環境、資源、糧食或貿易保護主義問題(Parker, 2013)。全球加速風險的跨國傳播,經濟、環境和健康風險,亦會超越國界範圍,負面效益外溢至影響各國內部社會運作,可見,科技進步既創造新的機遇,也產生風險後果。

   此變動環境中,無論是個別國家或置諸於全球共同處境的發展目標和遠景上,日益浮現諸多偶發性或結構性的問題,持續影響著全球層次與個別國家層次的決策和行動,例如:東/西方文明衝突、科技與人文的消長、自然天災的反撲、生命與醫療的關係、國際人口流動的衝擊、軍事科技的力量、數位資訊的宰制、公民投票冷漠、社會福利減縮、種族歧視、文化衝突及認同混淆等,這些或多或少都和風險有關,深化了因應和化解各種挑戰的困難程度。

  某種程度上,全球社會正成為某種「風險社會」(Beck, 1992),並且無論是否為已開發國家,皆無法倖免於全球層次的、重大的、突發的問題,例如氣候變遷的震盪、通貨膨脹的危機、金融體系的脆弱、國際戰爭的危險、糧食供應的不足、生產供應鏈的中斷等,這些問題普遍地作用在人類社會,但使人擔憂的是,這些危機並非出於「自然的」或超出人類控制,相反地,往往是來自「人為風險」的持續累積和作用,甚至可能是來自於對於科學和技術失去全盤掌握,而引發的意外衝擊。風險問題的範圍也逐漸超越既有的疆界,從局部地域問題,發展成全球的問題,例如: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危機、全球水污染問題,都逐漸由工業文明時代的區域污染問題,擴散為全球性的風險問題。

  2017年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調查指出,全球面臨就業困難和經濟停滯、安全/保障/福祉、缺乏教育、食品和水安全、政府透明度/政府腐敗、宗教衝突、貧困、不平等(收入、歧視)、大規模衝突和氣候變化/對自然的破壞等挑戰。這些問題從國家延伸到國際,從經濟延伸到文化,從和平延伸到衝突,從人類延伸到萬物,從浮現到持續變遷(Schwab & Sala-i-Martín, 2017)。

  除了面對宏觀社會的結構與發展不穩定,對個體生活而言,真實生活情境脈絡中的選擇與行動,也處於高度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困境(Giddens, 1990)。。例如,經濟體系和產業環境的快速變遷,使得職場環境的變動也愈趨頻繁;個體隨著更多機會的全球化移動經驗,而形成認同的流離和飄移;生命軌跡和歷程中傳統參照體系的解構後,無法從家庭或社區的規範中獲得合用的依循規則;甚至,親密關係處於變動不居的社會環境中,也需要更大的協商和調適予以維持(Giddens, 1991)。這些課題的因應不但和個別國家的人民素質有關,更需要由廣博的全球視野和格局來思考與行動,並且增進對於全球和在地所處的各種衝擊與挑戰具有風險意識,試圖獲得控制並建構安全網。

  可見,人們必須在越來越不確定的情況下,進行風險評估(Arnoldi, 2009)。事實上,風險社會除了攸關個體日常生活實踐的存在樣態,甚至,進一步反身地影響傳統科學知識的論述與詮釋(Nichols,2017)。例如,因應風險社會而更需要從全球性衝擊來思考在地實踐的規劃與行動,也要對於工業革命以來高唱的現代性,抱持深刻反省和反思態度;同時,在知識建構與實踐的過程中,為了應對高度複雜和不確定性的風險存在與衝擊,固有的知識學科需要更大幅度與探求跨領域的共同解方,例如貧窮飢餓、破壞人權、全球暖化、貧富差距、種族仇恨、經濟停滯、弱勢權利、戰爭衝突等,皆需要從風險社會的視角,進而尋求因應策略。

  風險社會的出現,對教育發展和改革產生了重大影響,從教育價值、教育目的、教育過程乃至於教育方法等,都有嶄新的命題(Bialostok & Whitman, 2012)從認識論而言,面對知識的性質、起源和範圍,以及證成、理性或信念等相關問題上,過往知識內容的生產或選擇,可以藉由固定範圍的議題或預期結果,而進行篩選、汰換或更新,然而,風險社會下,何謂有價值的知識,是有意義且關鍵的學習內容如何選定?其所對應的知能或挑戰,存在高度不確定性。

  從教學論而言,風險社會對於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所涉及的認知、行動、經驗、適應或反思等,處於某種高度開放的、殊異的或不確定性的狀態下,如何要建立學習者與真實社會脈絡的議題或判斷,達到有效學習的目標,則教學論如何據以規劃、轉變、創新和實踐,以能夠對於學習者形成批判反思和解決問題的知能,這些在教學環境的現場,廣泛地涉及教學設計、學習方式、班級經營、學習評估等層面,對應至教育治理的思維和作為時,教育場域中面臨的複雜或變異程度更加激烈。

  從方法論而言,教育因應宏觀外在環境或內在情境的變遷時,教育體系、制度或文化,對於教育引導或促進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種可行或可能的方法,應該運用何種策略或方式,以觀察、研究和分析教育制度或文化中各方面的事物,並對問題有所回應,在解決相關理念或實務問題的方法上,亦難以單向度地進行,需要仰賴跨域和多元的可能取徑。

  回顧1983年聯合國正式召開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永續發展專家布倫特蘭(Gro Harlem Brundtland)擔任主席,該委員會的成立,是為了解決人類環境和自然資源加速惡化而造成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後果。之後,1987年布倫特蘭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United Nations, 1987),正式定義「永續發展」一詞,指出:永續發展是一種發展模式,既能滿足現今需求,同時又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他們的需求。經由聯合國大會正式共同見解為,環境問題是全球性的和明顯的,固此建立永續發展政策乃是所有國家的共同利益。

風險社會的特徵是複雜且相互關聯的,且風險普遍存在,導致個體生活與群體社會的不確定性和共同焦慮增加;風險社會的威脅和驅策下,雖然得以激發和鼓勵更快速的教育創新,也可能引發公民積極的參與意識;但也對教育治理所涉及價值、目標、體制和文化等帶來挑戰,甚至引發不同群體與觀點之間的競爭與矛盾。換言之,風險社會中的教育改革,旨在為個人提供駕馭不確定性和複雜性世界所需的技能和知識,風險社會的概念重塑了教育,故而,教育體系應能回應風險社會的生存或發展條件,每個世代能滿足自身需求,同時又不破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避免損害下一代的發展機會和資源,亦是教育學理和實務所需面對的課題。因此,從教育規劃至實施等,逐次強調需要讓學生做好理解、評估和應對現代世界複雜且相互關聯的風險的準備,因此,驅動教育和社會系統之間或者教育系統之內的研究和對話,以檢視風險社會對教育發展和改革產生的諸般影響,具有迫切意義。

職是之故,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2024年以「風險社會與教育治理:實現永續和韌性的教育目標」為題,廣邀國際重要的教育社會學領域相關學者專家,針對國內外關切風險社會和教育治理的分析、實現符合永續和韌性的教育制度或文化的探究,或其他涉及風險社會下教育治理的思辯與實徵分析等,共同與會。期藉由教育社會學的觀點,深入地檢視風險社會對教育治理與發展的論述,據以分析浮現的或相關的教育體制與制度問題,詮釋風險社會下教育治理體系受到的影響等,反省箇中問題癥結所在,裨利於尋求符合永續和韌性的教育目標之發展價值和策略,此係為教育社會學學會與相關學術研究無可迴避之責任所在。


會議主題

一、主題:風險社會與教育治理:實現永續和韌性的教育目標

(Risk Society and Educational Governance: Achieving Educational Goals on Sustainability and Resilience)

 

二、子題:

本次論壇關切風險社會與教育治理對於永續和韌性的教育目標之策動與實踐,特羅列下述重要子題供與會者共同探討並思考相對應的解決策略,子題如後:

1.        教育社會學相關基礎理論的論辯

2.        教育社會學相關研究方法的選用

3.        國際教育與全球公民素養的深化

4.        教育政策或制度的變革和創新

5.        差異群體教育公平的落實和維護

6.        學校組織與文化的適應和控制

7.        數位科技與工具的運用和影響

8.        課程規劃與教學實踐的回應

9.        師資培育和教師社會地位的變遷

10.     學生學習環境與多元能力的建構

11.     青少年次文化的認同和變異

12.     永續發展教育的推動和深化

13.     學校與社區的協作關係

14.     終身學習的情境與賦權

15.     其他相關議題


徵稿方式與審稿制度


一、徵稿方式

本研討會採取公開徵稿的方式,徵稿啟事之中文電子檔將轉發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全體會員,英文電子檔亦將傳送國際社會學學會教育社會學研究委員會之秘書處,請其轉發該委員會之會員,並張貼於該委員會之網站及Newsletter。徵稿啟事之海報,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院函請國內大學校院教育相關院系所協助張貼與宣導。

 

二、投稿注意事項

徵稿啟事之內容,除了主辦單位、會議主題及時間地點外,亦包括下列事項:

1.     會議語言:中文或英文。

2.     採「摘要審查制」,投稿者請提交中文600至1,000字(或英文300至500字)之論文摘要,內容包括研究動機、目   

        的、方法、重要發現或預期成果。

3.     投稿摘要請具明投稿者之姓名、服務單位、職稱(學生請填就讀學校、科系)以及投稿子題。

4.     投稿摘要請以MS-Word傳送本次會議專屬信箱,並於主旨欄註明:第30屆臺灣教育社會學論壇_投稿議題_投稿文   

        章名稱_投稿者姓名(例如:第30屆臺灣教育社會學論壇_12_永續發展教育的推動和深化_林小華)。本次會議專   

        屬  投稿信箱:thlian@mail.ncnu.edu.tw

5.     全文繳交規定:通過審查之文章須提交全文及中英文摘要(含題目、姓名、任職單位、職稱),作者需親自出席

        本。研討會之論文發表,方得列入大會手冊。

6.     全文論文格式如下:

(1)   中文以10,000字為原則,英文以6000字為原則(含中摘、英摘、圖表、參考文獻及附錄)。

(2)   論文標題位於正中央(20號字體,加黑)。

(3)   論文章節款項,請按「壹,一,(一),1,(1)」靠左排列,每層往內縮排2字元(依18、16、14、12號字體     編排,加黑)。

(4)   中文內文請用新細明體(12號字體);英文內文請用Times New Roman(12號字體)。

(5)   前後段距離為「自動」,行距「單行間距」、行高「1.5倍行高」。

(6)   文件邊界為「標準邊界」(上、下:2.54公分;左、右:3.18公分)

7.     網頁建置:為吸引更多國內外學者參與此研討會,另行建置中文及英文網頁,附掛於本研討會之授權主辦單位及協  

        辦單位之網站。網頁內容包括會議緣起、主題說明、徵稿啟事以及報名系統等。

8.     重要日程彙整:

(1)   摘要投稿截稿日期:2024年01月31日。

(2)   摘要審稿結果通知日期:2024年02月25日(同時寄發通過者之邀請函)。

(3)   全文繳交截稿日期:2024年04月05日。

(4)   會議註冊日期:自2024年02月25日至2024年4月25日止。

 

三、審稿制度

委請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所屬之TSSCI期刊《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之編輯委員會,對投稿摘要進行審查。預計投稿發表的論文,包括中文學者論文、英文學者論文、優秀博士論文、優秀碩士論文、研究生論文等五類,每類論文均委請該編輯委員會之委員2人負責評審,採取匿名審查制度,然後比對彼此之評分,並經必要之討論後,選出提會發表之論文。


相關連結